
為應對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,我國連續出臺實施財政政策、貨幣政策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國務院副總理韓正7月10日在財政部召開座談會時表示,要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全面落實“六保”任務,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,該減的減到位,該降的要降到位,抓好資金直達市縣基層,直接惠企利民。
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和企業家表示,企業復工復產雖大規模展開,但難點堵點問題仍然阻礙企業發展。財政要保障真正有需要的民生支出,還要補經濟社會發展短板,只有這樣,才能實現“政府過緊日子,百姓過好日子”。
企業總體信心顯著提升
國家稅務總局表示,減稅降費政策全部延長到2020年底。央行和財政部還使用4000億元再貸款專用額度,促進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。涉企違規收費要堅決整治。
盼盼食品集團和翔宇實業集團,雖然地處一南一北,但對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給企業帶來的利好感同身受。
“2018年、2019年國家減稅力度很大,2020年疫情期間出臺了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政策,是利企利民的好政策。當前盼盼面臨的困難是疫情導致人工成本上升、外貿出口受影響。”盼盼食品集團品牌總經理宋長鎮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。
“疫情期間,國家實施的減稅降費政策覆蓋面廣、指向性強,為企業抗擊疫情、穩定發展增強了信心,有助于激發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。”翔宇實業集團董事長林凡儒對本報記者表示,“這些政策為公司節省了幾千萬元,未來將把節省的資金進一步投入到醫藥科技研發、大健康產業發展上面。”
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對本報記者表示,疫情對中小企業造成了嚴重沖擊,復工復產雖大規模展開,但許多難點堵點問題仍然阻礙企業發展,表現在復工難復產、復產難復銷、復銷難付款。應繼續通過政策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,幫助企業減負、松綁、紓困,統籌提高復工率、產能恢復率、達產率等。
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7月11日發布了針對2519家中小微企業的調研結果:與2月時相比,5月企業家總體信心顯著提升。企業家對未來3個月的經營狀態預期總體較好,印證了對宏觀經濟形勢的預判。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波表示,全國有7.7億就業人口,中小微企業帶動80%的就業。5月各地開工率普遍到80%、90%以上,但復工不等于復產,農業行業復產比例較高,達到62%;居民服務業只恢復到疫情前的51%。中小微企業有各種應對方法,包括網上辦公、網上銷售等。總體來說,寒冬已經過去。
希望減租降費和降融資成本
無論是中小微企業還是個體戶,當前最大訴求是減租降費和降低融資成本。北京市朝陽區奧運村街道一家超市老板對本報記者表示:“今年的銷售額比往年要下降一些,很多人都選擇網上購物,最近一個月才恢復點人氣,希望能減租。”
張曉波表示,個體戶、中小微企業對減租降費的呼聲非常高,個體戶達到75%以上,企業在65%以上,但落地比例是20%-30%左右,成本減免平均是25%。賦稅減免和社保緩交的呼聲在40%-55%左右,50%以上的企業享受到稅收減免,46%的企業享受到社保緩交。政策扶持落地情況有差異,主要是金融支持的落地最低,只有15%;企業規模越小,所享受的政策覆蓋程度越低,個體戶享受的政策低于較大的企業。
除了減租降費,中小微企業希望降低融資成本。林凡儒表示,融資的“高山”難以翻越,阻礙了民企發展。化解企業融資困局,能有效提振發展信心。
記者從明樹數據公司獲悉,人民幣貸款仍是實體融資的主要方式,占比約60%,債券融資占比僅有10%。民企發債額顯著低于國企,但利率卻高于國企。雖然中央不斷出臺政策希望扶持民營企業,但“返費”“以貸轉存”等變相給民企增加融資成本的方式仍然存在。
與疫情暴發初期相比,當前企業所面臨的挑戰發生變化,從原來的原材料和勞動力的短缺轉變為現在的需求不足,但企業家的主觀信心、預期都在恢復,所以專家們看好下個季度的經濟形勢。
“政府過緊日子,百姓過好日子”
2019年我國財政收支壓力顯現,疫情更為經濟運行和財政收支增加了新壓力,財政收入有所下降。2020年1-5月累計,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3.6%,中央、地方收入分別同比下降17%、10.4%;全國稅收收入66810億元,同比下降14.9%。
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今年5月召開座談會,與會代表稱,市場需求不足,疫情防控成本壓力大,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面臨多重擠壓。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文對本報記者表示,我國政府將面臨更嚴峻的財政收支壓力,政府過緊日子將成為未來財政長期堅持的基本要求。
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對本報記者表示,從2013年全國兩會第一次提出政府要過緊日子,已經7年有余,表明了黨和政府“刀刃向內”的決心與勇氣。政府是不是在過緊日子,不能政府自己說了算,而要讓老百姓說了算,唯有將政府的“日常開銷”向老百姓公開方能實現,不僅包括三公經費、行政經費,還應包括項目經費。
許文認為,無論是減稅降費,還是政府過緊日子,目的不僅是基于短期,更是著眼于經濟和財政長期可持續發展。減稅降費短期內會帶來財政收支壓力,但更深層次的目標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,穩定企業預期,長期將有助于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在許文看來,在有效處理好疫情影響的前提下,為保證財政的可持續性,政府要考慮“開源”,尋求增收渠道。各級財政通過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、清理盤活存量資金、安排地方國企上繳利潤等方式,多渠道籌措資金彌補減收和促進預算收支平衡。但增收不能選擇“搞變通、打折扣或變換花樣亂收費抵消減稅效果”的方式,拓展新的增收途徑須以不影響減稅降費和增加企業負擔為前提。可利用綠色稅改的雙重紅利效應和稅收收入中性,對資源稅、環境保護稅、消費稅等綠色稅種實行增稅的改革策略,依法加強稅費征管來增加收入,為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稅費營商環境。
從地方看,不同地區實施減稅降費政策的財政減收影響、在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能力和潛力等方面都存在差異。許文認為,中央財政有必要加大轉移支付,突出對重點地區、困難地區的保障。